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(1593年),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、奇石众多而知名,与苏州拙政园、北京颐和园、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。全园占地2.3公顷,可分为东、中、西、北四部分,东部厅堂华美,重院叠户,中部山明水秀,古木蔽空,西部林木幽深,有山林野趣,北部竹篱小屋,呈田园风貌。留园以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精湛著称,庭院错落相连,层次丰富。园中众多的太湖石峰形态各异,引人入胜。
历史
明万历年间,留园第一代园主徐泰时,因得罪权贵,遭弹劾,罢官回归故里。到了苏州后,在阊门外营造了一座花园,后人称之为东园。
明清之际,园逐渐荒芜。乾隆五十九年(1794年)园归苏州洞庭东山人刘恕所得。刘恕,号蓉峰,曾先后任广州右江兵备道和柳州庆元知府,后告病回乡,因喜爱徐氏东园,购得后花了5年时间进行修整和扩建,面目一新,取园名为“寒碧庄”。
当时朴学大师俞樾被盛康奉为上宾,俞樾也为留园撰写了很多文章,留园因而声名愈振。盛康死后,园归其子盛宣怀。盛宣怀是晚清洋务派重臣、实业家,曾任邮传部尚书。在他的经营下,留园不断扩充,声名大振,成为吴中名园。
解放后,苏州市人民政府于1953年划拨专款,聘请了一批专家和古建工人对留园进行了半年多的抢修,一代名园重现风采。1954年元旦,留园正式向游人开放。1961年,留园与苏州的拙政园、北京的颐和园、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被国务院首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被誉为“中国四大名园”。1997年,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;2010年被评为国家AAAAA级景点。
建筑
留园规模较大,建筑数量较多,建筑面积约占全园面积的26%。园林建筑类型多样,形式富于变化。厅堂宏敞华丽,长廊迤逦,漏窗、空窗,建筑小品意境隽永。
五峰仙馆:位于东部,为留园主要建筑,也是全园最大的厅堂,坐北面南,前有厅山。面阔五间,进深九架,硬山顶,建筑面积265平方米。
留园五峰仙馆内屏风
五峰仙馆整体结构当初均为楠木,故称楠木厅。家具严格按制陈设,供桌左右两把太师椅为上座,专为园主和上宾所设;东西相对排列的椅子,宾主要按尊卑长幼入座。馆正中屏门上刻有《兰亭序》,两旁十扇精美的楠木纱隔窗心嵌有名家所绘的花鸟画,画是以丝绢为本,丝绢薄如蝉翼,微微透明,透过画绢,前后两院的景色隐约可见,画中有画,虚虚实实。苏州是有名的丝绸之府,但用大幅丝绢画分隔空间却很少见。
馆的东西两墙上悬有四幅大理石挂屏,一圆一方两块大理石镶嵌在深褐色的红木屏板上,石面上的天然纹理颇有山水画的韵味。而上圆下方的摆放暗合中国古代“天圆地方”的说法,隐寓“天地合一”这一完美和谐形式的尊崇和追求。在馆的西侧有一耳室,名“汲古得修绠”,意思是学习知识犹如到深井打水,需要很长的井绳,同出此理,要学到高深的学问,必须博览群书。之所以如此取名,是因为五峰仙馆原为藏书馆,而这个耳室原为阅览室。
留园五峰仙馆大理石屏
此处闹中取静,原为小书房,开窗可观四时景色。出小书房左转,在五峰仙馆的西北隅,可以看见一块圆形的大理石座屏,直径1.4米,石面纹理如一幅山水泼墨画,为全国罕见,是留园一宝。细看大理石上群峰起伏,瀑布如帘,天空中雨止风行,月儿在云中朦朦胧胧,别有一番诗情画意。正如石屏上的题字:“雨后静观山意思,风前闲看月精神。”
五峰仙馆的北厅有一幅对联极有趣味,是清代苏州状元陆润庠所撰写。上联:“读书取正,读易取变,读骚取幽,读庄取达,读汉文取坚,最有味卷中岁月。”列举五部古代士大夫必读之书,用正、变、幽、达、坚五字概括五书的精髓,说最有趣味的是潜心在书中的时光。
下联:“与菊同野,与梅同疏,与莲同洁,与兰同芳,与海棠同韵,定自称花里神仙。”举五种花中上品,用野、疏、洁、芳、韵五字描述其独特的风姿,花品即人品,人与花的精神相通相悦,定自以为花中的神仙。
全联对仗工整,朗朗上口,内容丰富典雅,是士大夫精神生活的写照。
留园五峰仙馆前石阶
石林小院:位于五峰仙馆与林泉耆硕之馆之间,是苏州园林艺术小中见大的庭院布局经典之作。
这个院子南北长29米,东西宽15米,中部仅60多平方米。园主别具匠心地将院子又隔出六个更小的小院,院院相通。期间散置湖石,种植花木,构成一处处对景,配成一幅幅小品,给人的感觉不是越隔越小,而是越隔越大,层次非常丰富,院外有院,景外有景,至今仍为家居庭院布局的经典手法之一,被广为借鉴。
揖峰轩是石林小院中的一座建筑,环境幽雅,是吟诗作画,操琴对弈的佳处。揖峰轩北墙上有三扇窗,窗外有一堵粉墙,造园者在窗与墙之间,用洗炼的手法将青竹和湖石点缀其间,从而使三扇窗变成了三幅立体的写意画。揖峰轩前的庭院正中央,立着一座石峰,名“晚翠峰”,上面一块像是俯冲而下的老鹰,下面一块像是昂头向上的猎犬,所以此峰俗称为 “鹰斗猎犬峰”。
山水
留园山水以中部、西部为主,构成了留园山水风光的骨架。
中部假山缘池而叠,坐于池西北,池东、南为建筑,这种以水为中心的布置使山池主景置于受阳一面,使山水更明丽深远。中部假山的堆叠法为石包土法,具有写意风格,是苏州园林中石包土假山的代表作品;水池曲折委婉,山涧、溪流、水口、桥岛等布置得当,有飘渺之态。
西部假山的堆叠法为土包石法,假山体形较大,山形更为自然。南部有谷、溪逶迤,园内假山上多植高大林木,更富山林气息。园内另有小型假山和水池散置于楼厅庭院之间。
假山,为园中主要山系。主山东西横向展开,南与涵碧山房隔池相对,形成南北对景。副山位于池西侧,南北走向,主副山交汇呈直角,用山涧深溪分隔。主山长约36米,南北宽约12米,高约4米。临水处组成有层次的峰峦冈坡,沿池设置名峰奇石,水迴山转,山因水活。
山顶有亭名“可亭”。旁有古老银杏两棵,树冠相连,浓荫蔽日。上山有石径数条:一往上至可亭;一沿池高低曲折至小蓬莱曲桥。乾隆五十四年(1789)王学浩所绘园林图,山为平冈小坡,呈陵阜陂陁之状,上置茅亭一间,颇有山林风味。
后刘氏修建,将其它废园中搜罗来的零星湖石夹杂黄石掇叠于此,构成与池对面卷石山房(今涵碧山房)互为对景的景观。副山原与西部土山相连,南北走向,刘氏时用云墙相隔。经刘氏“增高为冈,穿深为池”,形成目前状态。
山以土为主,南北长约30米,东西宽约16米,高4米余。其驳岸与山径多为黄石,山径中相嵌若干湖石。由爬山廊可直至山顶。廊墙置有著名的明代石刻二王法帖。山顶有轩名“闻木樨香”,隐于西侧桂林之中。登山有石径两条:一从涵碧山房西南向上可至山顶;一沿池能达溪涧。溪涧处,石径又分为二:一从涧上渡桥而过,一向下越石矶到彼岸。山脚水池边有湖石一峰,镌有“簖霞峰”三大字、“蓉峰题”三个小字。
水景,中部水池是留园最大的水面,面积1300多平方米,最深处约3米。从记载中可知,该水池明代徐氏“东园”时即有。
水池池岸模仿自然界江湖而作,曲折多汊,西北有溪涧,以示水池有源;东南有湾,以示池水流向。池西北筑山,东南多建筑,池中偏东有小岛,黄石点叠,有石刻“小蓬莱”三字。
曲桥相连东、北两岸,覆亭式紫藤棚架。小蓬莱及藤架石板曲桥把水面分隔为大小两池,桥下池水相通,水面有似分之感。水池南侧建筑皆临水,池岸规整平直。东侧建筑直线展开,其大小、高低、前后、伸缩等形成参差变化,勾勒成一幅秀雅丰富的画面。规整平直的墙面沿水池边,用湖石叠筑曲折多变的池岸,构筑水湾港汊,架设平板石桥,营造江南水乡特色。从涵碧山房平台前望,水面开阔宽广;西北为山林边缘的池岸较陡峭;从绿荫朝西北山林看,水池呈狭长形,西、北两山夹有溪涧一道,似为池水之源头,有深远不尽之意。
峰石——冠云峰,位于冠云楼正南,与东、西两侧的瑞云、岫云二峰,略呈品字形排列。
清嘉庆初刘恕修葺寒碧庄,其时冠云峰虽在园东围墙外,但也属原东园部分,“久废为踹坊,皆布商所佣踏布者居之。”据载,旧有奇石名观音峰(冠云峰前称),高逾三丈,极尽空透瘦挺之妙。
刘恕对此峰十分仰慕喜爱,但因峰石四周“有民居数百家绕之,虽大力者不能徙。”以致“尝欲移至庄中未果”,只能让峰石“屹立踹坊檐外,所与伍者残甃败甓而已。”刘恕之孙刘懋功秉承其祖“石癖”遗风,为满足观赏冠云峰的愿望,特地在寒碧庄东侧围墙边、邻近冠云峰的地方筑一幢小楼,使自己可以在楼上和冠云峰朝夕相对,并将此楼取名“望云”。
清咸丰庚申(1860)之乱后,盛康从刘氏买得寒碧庄,又于光绪十四年(1888)购得园东隙地及这几峰太湖石。因当时刚经过战乱,冠云峰周围“数百家亦化为荒烟蔓草,惟此峰岿然独存。”盛氏购得后,筑围墙规进园中,并围绕峰石,构筑亭台楼馆,均以“冠云”命名。从石峰四周的园林建筑中,可从不同角度观赏石峰,形成一组独特的“石峰”景观。
盛康得名峰后,便重新起名。三峰居中最高大的取名“冠云”,该峰高5.7米,宽约1.7米,厚约0.8米,底座高0.8米,总高为6.5米。为我国现存最高的湖石名峰。峰呈灰白色,微呈拱形,高大伟岸,清秀瘦挺,空透皱漏,刚柔相济,形神兼备,极具古人评石“瘦、透、漏、皱”四项审美标准,堪称石中上品。峰顶浑然块磊,似雄鹰飞扑,峰底若灵龟昂首,呈“鹰斗龟”之态;如从西北方向望去,又如送子观音,怀抱婴儿,脚踩老鳌,为世人祈福。
冠云峰前凿有小池,半方半曲,名“浣云沼”;峰后有楼,名“仙苑停云”,俗称冠云楼。这一布局,使楼、池、石峰在色调上形体上,构成深浅、明暗、高低、横竖的明显对比,起到衬托冠云峰的作用。
园林花木
园中花木以观赏为主,并与山水、建筑有机结合,起到丰富、衬托园林景色的作用。同时,也是地方民俗文化的一种反应,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,如敞厅前植有金桂和白玉兰,谓之金玉满堂。